目前分類:研習筆記 (106)
- Apr 30 Wed 2014 22:58
請登入臉書帳號,這個臉書社團收集臉書上看到的視覺藝術作品,可轉換成教案,提供視覺藝術教師參考。
- Apr 13 Sun 2014 08:57
批判教育學,行政做的決定,辦的活動若是站在孩子那一邊,老師反的是什麼???
上課時討論,很多學校都有老師不研習,不配合活動,但若這些研習及各項活動,對教學有幫助,對學生有幫助呢?到底老師們反的是什麼?
批判教育學強調老師要成為轉化的知識分子,應該協助教師與學生檢討種族主義、性別主義、階級主義,使被邊緣化的弱勢團體能夠發聲,藉以找出社會改革的可能性,幫助的是弱勢的學生。 而不是老師自己爭取權利。
學校行政人員、老師好不好,要看他站在老師自身利益,還是站再孩子家長那一邊,為孩子著想。
校園是很封閉的,校園裡大家也很敢爭取,還是那句話,老師們敢不敢將想爭取的權利或做法放在網路上,讓全世界的人評評理。
批判教育學在台灣:發展與困境
批判教育學- 教育Wiki
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26202335-%E5%88%9D%E6%8E%A2%E6%89%B9%E5%88%A4%E6%95%99%E8%82%B2%E5%AD%B8(critical+pedagogy)
- Mar 09 Sun 2014 07:23
學思達教學法 及翻轉教室
不用每節都翻轉,也不一定要用影片,課本、講義、課外書都是翻轉教室的教材
不要再問可不可行,也不管用誰的辦法,從自己的教室找出自己可以實施,可以讓學生做高層次思考及討論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從自己最擅長的課目開始,做一點小小的改變 ,才知道可不可行,我家也有小孩,我也希望教育現場能改變,老師們上課不要只讓學生看電子書,撥些時間教他們思考及發表吧!
起源
翻轉教室的概念起源於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 (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學老師:Jon Bergmann 與 Aaron Sams,兩位老師為了解決同學缺課的情形,開始使用螢幕擷取軟體錄製PowerPoint簡報與講解旁白。先將預錄好的影片上傳到YouTube網站,讓學生自行上網瀏覽學習。發現這種教學模式有所成效後,兩位老師開始改成以學生先在家看影片講解,再設計課堂互動時間來完成作業,或替實驗過程中遭遇困難的學生解惑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同樣也獲得良好的反應,此模式也被定名為「翻轉課堂 (Flipped classroom)」。
推動人
翻轉課堂最佳的推手就是「Khan學院 (Khan Academy)」的創辦人─Salman Khan。當時人在美國讀書及工作的Khan為了解決親戚小孩的數學問題,將解題過程及教學內容錄下來放到YouTube,讓他們能不受時空影響進行學習,他之後的教學錄影更擴大教學的內容與學科,演變成今日的「Khan學院」。Khan受邀至TED大會演講時提到「教師可利用Khan學院的資源達到翻轉教室的想法」 (後來也有學校真的這麼做),這段演講內容也多次說明翻轉課堂的核心與優點。藉由Khan學院的力量,以及TED演講的影響力,「翻轉課堂」這個概念更被為人所知所用。
翻轉教室四原則
《e學校新聞》提供了幫助教師「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一翻就上手的4原則:
1. 選擇15分內就能講解完畢的主題
翻轉教室教學法適用於學生能自行理解的題目。老師可事先整理好能讓學生一看就懂的影片或資料,重質不重量。
2. 清楚規劃好課堂上的討論與活動時間
像教練設計球局給學生打一樣,而不是放任學生自行討論或自修。
3. 不要每一堂課都翻轉
因這不是唯一的教學法。一開始可嘗試不同的科目每週翻轉一堂課就好。
4. 為家裡沒有網路的學生設計備案
翻轉學習倚賴事先預習,若事前功課多需上網完成,老師需考慮到家中沒網路或電腦的學生,提供他們預習資料的替代方案。
我希望我家小孩將來遇到這樣的老師,但也反問自己是否能幫助學生學習,符合家長的期待?
翻轉教室工作坊
http://flipped-classroom-workshop.wikispaces.com/%E8%AA%B2%E5%89%8D%E9%A0%90%E7%BF%92%E8%B3%87%E6%96%99-%E5%BC%B5%E8%BC%9D%E8%AA%A0%E8%80%81%E5%B8%AB
1學思達教學法(20131023).doc
2學思達教學法補充錄.doc
3學思達教學法講義製作示例.doc
4學思達教學法問答錄(20131217).doc
中學國文科「學思達教學法」平台
http://flipping-chinese.wikispaces.com/home
很多時候看到新的教學法,真的是觀念的改變最重要,形式不一定要一模一樣,這位國文老師就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我還在摸索中,反正大不了維持現狀,若能做一點好的改變也不錯。數學科很多人用均一平台(可汗學院)的線上學習在做改變,在看看其他科有何新做法,在這波翻轉教室的改革是從老師自己開始改變的,跟以往從上到下不同,感覺比較有希望能在台灣的某些地方實驗成功,為了小孩,大家加油了。
想辦法讓學生主動學習,做高層次理解教學。
四個人一組,前面兩個向後轉,比較方便,不一定要搬成ㄇ字型。
低年級四個一組常由較會發表的小孩主導,有時兩人有時四人。
- Sep 17 Tue 2013 20:27
翻轉課程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首頁
來源 http://www.teachers.fju.edu.tw/epaper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66&Itemid=369
教師發展與教學資源中心 廖怡慧
看到「翻轉課堂 (Flipped classroom,也翻成『顛倒教室』)」這個名詞,或許會有人想:這是什麼意思?把教室翻過來嗎?是的,它就是把課堂整個翻過來,但不是實際翻轉教室,而是翻轉「課堂的運作模式」。傳統的上課模式大多是「教師在課堂中教授課程內容,同學回家再做作業或討論」,翻轉課堂卻是「學生先回家看教師預先做好的課程內容,而後再到課堂上做討論或做作業」。
翻轉課堂的概念起源於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 (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學老師:Jon Bergmann 與 Aaron Sams,他們為了解決同學缺課的情形,開始使用螢幕擷取軟體錄製PowerPoint簡報與講解旁白。他們把錄製好的影片上傳到YouTube網站,讓學生自學。在這種模式顯現成效之後,兩位老師更改以學生先在家看影片講解,再設計課堂互動時間來完成作業,或為實驗過程中遭遇困難的學生解惑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同樣也獲得良好的反應,此模式也被定名為「翻轉課堂 (Flipped classroom)」。而翻轉課堂最佳的推手就是「Khan學院 (Khan Academy)」的創辦人─Salman Khan。當時人在美國讀書及工作的Khan為了解決親戚小孩的數學問題,將解題過程及教學內容錄下來放到YouTube,讓他們能不受時空影響進行學習,他之後的教學錄影更擴大教學的內容與學科,演變成今日的「Khan學院」。Khan受邀至TED大會演講時提到「教師可利用Khan學院的資源達到翻轉教室的想法」 (後來也有學校真的這麼做),這段演講內容也多次說明翻轉課堂的核心與優點。藉由Khan學院的力量,以及TED演講的影響力,「翻轉課堂」這個概念更被為人所知所用。
了解翻轉課堂的概念與簡歷後,就來看看如何實施吧!以美國的克林頓戴爾高中(Clintondale high school)為例,實施的方式如下:
1. 教師每週在家製作3段5到7分鐘的影片。
2. 學生在家裡觀看教師的影片,如果家裡沒有網路,則在學校觀看。
3. 教室的時間則用來互動,做實驗,或透過活動更深入瞭解學習內容。
克林頓戴爾高中實施之後,可以從學生的成績大幅改善看出成效:原本高一的學生數學不及格的佔44%,英文不及格的更有50%以上;實施之後,數學不及格的比例下降到13%,英文不及格的也降至19%。此外,2012年6月,由classroomwindow所調查的結果也顯示翻轉課堂有卓越的成效:88%的受測教師認為翻轉課堂改善他們對工作的滿意度、67%的教師反映學生考試的成績提高、80%教師認為翻轉課堂改善學生上課態度,更有99% 的教師明年還會繼續使用翻轉課堂。
或許會有人質疑,學生若回家不看內容,自然在上課時也無法參與討論,最後變成什麼也學不到了。沒錯,這樣的情形是有可能發生的,但如果教師在教室外的帶領,以及在課堂中給予的作業類型能多加注意,就能輕鬆度過這個關卡。例如:要求學生看完課程內容後,寫下自己的心得,或是要有線上討論的內容。上課時也用隨意抽點的方式請同學回答,或是利用緊扣課程內容的議題讓同學做討論,使同學必須要讀過內容才能針對議題發表意見,這樣不只讓教師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慢慢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這過程中,同學們也會發現,如果不先看影片,課堂表現將會不佳,以現實面來說,甚至可能影響自己的成績,自然就願意花時間做這件事。
因為翻轉課堂是將課堂和家中的學習活動翻轉過來,使用資訊科技的門檻並不高,只要把要教學的內容錄下來即可。視教學內容所需,可以使用螢幕錄影軟體,甚至一台攝影機也能達到效果,所以就算對資訊科技不熟悉的教師也可以嘗試。英特爾(INTEL)全球教育總監Brian Gonzalez在2011年度「英特爾一對一數位化學習年會」上說:「翻轉課堂是指教育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教室外,讓大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而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教室內,以便同學之間、同學和老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因此,在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學會批判思考的現在,翻轉課堂何嘗不是一種新的思維與嘗試,值得教師們深思並實踐它呢?
教學新思維-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http://www.teachers.fju.edu.tw/epaper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66&Itemid=369
- Aug 13 Tue 2013 15:14
非文學類的書-知識性文本、傳記,寫實小說及繪本
和小蓮一起遊秘密花園
圖鑑
自然科 社會科
麥考利大衛的建築書
傳記
要告訴小朋友多少,是否要讓學生知道偉人並不完美
哥倫布的爭議
華盛頓的爭議
博物館相關書籍
美術館博物館裡面賣的書
閱讀彩虹
以台灣或以大中華為主 界定國際文學 與 多元文化
多讀不同觀點
- Jun 23 Sun 2013 16:23
論文題目/延伸教材
自已的經驗(材料包)/
學校狀況或問題(教育政策或社會)/
我所探討問題的重要性(生活課程)/
過去研究沒有聚焦在我關心的問題上。
............................
延伸教材
補充地區性需要
課本講太少
舉例說清楚、故事、活動
自然科學一
- May 06 Mon 2013 21:08
學習單
開放教室 彈性
開放教育 小班教學
戶外教學 田園教學
工作單 學習單
教學卓越競賽 實地訪查
有鷹架作用 老師給線索 學習共同體的討論問題 接近學生理解的素材
學習單的理論
1 .幫學生整理紀錄 老師不要幫學生做對照圖 統整表
2.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行思考與探索
可以先問他看到什麼 再問有什麼不一樣 最後問為什麼不一樣
學生邊教邊評量 形成性評量 讓老師了解學生學習狀況
3.當補充教材用
去博物館不要給空白學習單
...........................
繪本深淺 文字量如何選擇
高年級可用繪本嗎
繪本討論 討論重要元素 體驗活動
老師不主動詮釋繪本 學生先讀
教材的寫法 有建構式 傳遞式
.......................................
提取訊息放在前面
簡單的說一說就好,不用放在學習單上。
- Apr 22 Mon 2013 20:39
課本
不好-什麼是媒體?
好-我們不出門從哪裡知道世界各地的消息?
廣播、電視是媒體。
打電話不是媒體。
....................................
思考路線
給線索
生活類推
..........................................
不適合
直接下定義
直接歸納
...................................
標題有何不同?
用最多的文字量呈現?
看完之後最希望政府做什麼事?
.................................
不要把備課的內容都告訴小孩,讓小孩自己發現
教材製作省思:
1.在尋找新聞事件過程中發現,同一天的報紙,立場差異不大,所以選不同天。
篇幅過長的報導,會干擾學生判讀,是否可以自己摘要報導內容?
2.編寫課本時,可以自編報導內容嗎?
3.自己製作教材時,電腦排版,美編能力影響製作品質,例如無法排成報紙的樣子。
4.這次選用吳寶春事件,目前已修法通過,但因重點在於讓學生判讀不同的報導,最後決定不放法條。
5.找新聞事件擷取多少內容,也是思考的點,資訊太多,閱讀能力不佳會干擾學生判斷。
- Apr 02 Tue 2013 18:40
論文筆記
行動研究的問題要問如何
實驗研究的問題要問哪個比較好,有沒有效果
圖書館找主題書自己學習
備課社群
濫好人是養成社會真小人的禍因
國語教學讓學生說完整的句子,高年級-講專有名詞,老師修正發表的句子,學生再說一次,再說一次。
教甄考題分析
學習共同體沉默者
教學回歸到原本,會聽話,會畫重點。
為何低年級不能做合作學習
文化參照架構
西方學習如何學習 東方學習找到答案
p304
科技和研究報告
P288
7.04會議與座談會
7.07視聽媒體
- Apr 01 Mon 2013 18:54
新興議題 教科書
教科書
電子化 ,視覺設計,意識形態
教科書多版本
知識觀點多元化 提升教師專業自主 促進教科書品質提升
使用教科書的教學型態
文本涵蓋型
文本延伸型
文本思考型
- Jan 14 Mon 2013 20:33
教學
學習歷程
1.試做拼圖法,跟我做過的拼圖法不同,所以更了解拼圖法可以變形並運用在各科中。
2雖然沒事間精讀這幾本書,在教學越界裡提到的寫札記,對我很有幫助,透過寫部落格省思,能察覺自己教學的迷思,在多元智能的概念下,讓我更能體諒肯定學生的特殊能力。
3和同學討論時,聽到大家的想法及作法,能與同儕學習,有些同學教學很專業,有些口條很好,都是學習的對象。
4這門課很實用,課堂聽到的教學法都可以運用在平常的教學中。
課堂教學研究
1跟同學研究,同事可提供好的建議,能改善教學,在前年作課程心智圖,去年做社群,以後有空再集合大家做課堂教學研究。
2討論法的使用,因以前做的比較簡單,所以小孩沒經驗,不清楚老師要什麼。但只要多練習一定會進步,同學們在做課堂教學研究時都使用了平時沒用過的方法,我想這就是進步的開始。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也能變成未來改進的經驗,我常從錯誤中累積經驗,不要怕丟臉就好辦。
為了這個作業,大家用了直接教學法以外的方法,讓低成就學生能有經驗。
- Dec 14 Fri 2012 14:05
教學
設計理念 教師對於課程知識與學生學習的想法
教師的教學理論 如適性教學或自主教學
教學策略架構 概念的直接教學 探究教學 合作學習的組織
教學流程設計
看得到教師教學理念 包括知識與學習的想法
看得到如何引發學生學習的設計 教材 情境 提問等
看得到教師回饋學生學習的策略(及評量)
雙向細目表
自發中學習 探究教學策略(開放式 引導式 結構式
互動中學習 合作學習 方案學習 討論教學
聽講中學習 講述式教學策略
只有活動沒有體驗,活動後要省思,可以應用再下一個情境。
體驗活動最困難的是資源問題。
外展教育基金會
校外教學資源
博物館
評量
活動分析法
紀錄分析法
- Dec 01 Sat 2012 19:38
學習共同體研討會
- 時間:101年12月1日(星期六)9時至12時。
-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
- 講者:孫于正教授(韓國學習共同體研究學會理事長)。
- 講題:「學習共同體的推動原則」。
今年最熱門的話題-學習共同體,研討會及研習最多,有興趣了解的老師,趁現在趕快參與,依照以前的經驗建構式數學研習、閱讀策略研習,一、兩年後研習就會減少。
不是桌子轉成小組,讓學生討論就是學習共同體,最難的在於怎樣把教科書轉化成學習問題,提出讓學生可以討論難易適中的問題。
教師的專業性對話 覾課,公開上課,韓國及台灣老師沒辨法克服心理障礙。
教案簡單化。只要寫出主題與流程及座位安排,檢討會不是檢討老師教得好不好,而關注學生學習,要觀察學生學習狀況。
觀課時分配老師到各組但不能干擾學生討論,可以用記錄單及攝影的方式記錄,重點拍學生,日本校長隨時帶攝影機拍老師的上課狀況。但現在台灣反對校長走察,在於很多校長跟家長一樣教學方面也是外行,看不懂老師在做什麼。
韓國教師評鑑實施多年,家長可進班評鑑老師,但家長不是專業,也衍生很多問題,對教學反而是種阻力。
推學習共同體,學校應尊重老師可做可不做,國高中同一個班有的老師做有的不做。
老師減少三分之一的講課,放下教的想法,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學習才是重點,老師教(講解)不是最重要的, 教科書內容安親班已學過,老師要研究教科書,展現出教師專業,設計問題單讓學生解決 學習共同體發活動表格進行,把教科書內容制成表格,並比教科書內容難一點,學習單設計是最困雞的,教師對教科書要研究透徹,才能提出好問題。
允許學生提問,學生與學生之間要對話,學生能互相學習,老師聽學生的對話。活動式學習協同式,學生要傾聽, 表現(共有)學習結果分享。教得完嗎?如何評量? 坐位四人一組,男女混合,
孫于正(韓國學習共同體研究學會理事長,韓國向日本學10年)認為國小低年級適合2人一組,佐藤學(推動30年) 三年級以上比較適合,台灣從今年開始部分學校實驗。
教師角色,確認小組是否有學習,傾聽學生的想法,協助釐清,並做整理, 如果有多組無法完成問題討論要回到課本講述 。
學習共同體出現不是老師教學技巧出問題,老師的教學技巧依然很好,但現在的小孩無法用以前的講述法學習,所以老師要改變自己 的想法。
- Nov 05 Mon 2012 21:56
班級經營
1研究架構
2研究對象
3研究工具
4實施程序
5資料處理
6研究倫理
教室心理學
老師如何呈現教材
教室如何管理
德瑞克斯
減少不良行為
鼓勵好的行為
資優生加深加廣
增強
扶中
濟弱
學習步伐不同
理解深度不同
興趣不同
創造資優課程
團體動力學
sop 標準作業程序
目標要比實際能力高一點
統整模式
教室歷程
- Nov 02 Fri 2012 21:01
教學
哈佛大學零計畫與教學方法研究學科、知識、智能 檔案評量一幫助學生多元智慧 I see I think I
跨科技研究 解構
真:是正確的陳述與命題
善:
美:發展自己獨特的品味,
做美學變化檔案 教科書應教該科的研究方法,
全局式學習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2032
,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向 研究需找出別人不足的地方
理性主義:產婆法,本來就會,只要引出來 經驗,人類內鍵學習能力,老師要相信學生有學習的能力
教學的文化/布魯納 有效教學 課,堂,節
.................................
間接教學法
合作vs協同
平等尊重、傾聽
教師是學習的專家
訓練聽的能力,複述
桑代克行為主義vs杜威進步主義,哪個贏?
問題解決式學習
精粹主義-讀經典
博物館-探索、安排
...............................
三螢一雲
iwork
evernote
olive
officesuite
dropebox space race
lectrertools
amazon
sugar syng
中學 學科專家
師徒制
博物館
身體感
教學風格和學習風格
對時間的想法,直接教學省時有效?與間接教學,討論是浪費時間嗎?
程度不好的可以從討論中聽到別人的想法。
有固定答案只能用直接教學法嗎?數學有固定答案可以建構是間接教學法。
- Oct 27 Sat 2012 17:33
課程
圖書館找主題書自己學習
備課社群
濫好人是養成社會真小人的禍因
說完整的句子,高年級-講專有名詞,老師修正發表的句子,學生再說一次,再說一次。
教甄考題分析
學習共同體沉默者
教學回歸到原本,會聽話,會畫重點。
為何低年級不能做合作學習
建構
發現學習在框架內建構
建購學習在近側發展區的基礎上學習
結構課程論
強調學科結構的重要性,結構是原理原則掌握結構即可觸類旁通
批判中間語言_只談結論,沒有過程及探究方法
訓練遷移:縮短高級初級組織之間的差距
智力發展的表徵系統
行為表徵:自己動手做蛋糕
圖像表徵:看影片學習
符號表徵:看食譜做菜
教學科知識也要教學科方法
。。。。。。。。。。。。。。
精粹是人類智慧精華凝結成學科
領域與學科都是學科課程
精粹主義提升國力,重視學生讀寫算,國家經濟不景氣危機時期會採精粹主義,繁榮時才會重視以兒童中心的進步主義。
文化要素
社會要有共同的溝通平台,有共同的語彙如成語、典故、神話、傳說,讓社會不會瓦解。比較保守。
品德教學:討論案例屬進步主義,用中心德目、指導式屬精粹主義
。。。。。。。。。。。。。。。。。
將生活經驗兒童心理與教材連結
合作學習/個別差異/集體性
杜威的時代課程即教材
小學分科可行性/低年級包班較適合
活動課程/真實生活需要的技能/做中學一煮東西/木工/縫紉
方案教學
內在价值一文章評析
技術ㄧ怎麼做/補救教學
實踐一理解狀態/了解學生背景
解放一批判/社會問題/教育資源
方法可以修改
方法可以替代
有幫助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2講義看不懂,經老師舉例之後,就能了解,也體認到老師的不可被取代性。
課程社會學
階級不平等,社會流動vs社會再製,印度種姓制度
新加坡小四能力分組
文化資本一學校成功一
(補救教學)
潛在課程
1963教室生涯-每曰例行公式。
日常生活…:有人被壓制,衝突抗爭是必耍的,才可改造。
霸權一控制他人的權利,說國語文化霸權,性別霸權。
國家意識型熊機器,硬機器警察局vs軟機器文化·出版。
經濟再製一符應一為未來勞工做準備,不要思考及創造力,要服從。
文化再製一青少年抗拒論
世界很亂都在打仗
國家很好都在努力
防範教師課程:怕老師不會教、所以要套裝,教久了就沒有技能,沒有專業,老師可以被取代。
教師普羅化:無產階級工人化,不用思考,不用創作。
概念經驗主義(概念實證主義)一量化
概念重建主義一師生人環境互動,反思、批判、行動
課程履歷經驗一過程、生命經驗、生活經驗
課程再概念化一課程重建
教育社會學APPle鉅觀
經驗主義、以兒童為中心、很想以兒童為中心做不出來,也有可能是想錯了
教材如何處理
如何引導學生
想讓小孩探索學校不准,只能看影片
- Oct 21 Sun 2012 09:54
教學-超越教化的心靈2
教育的選擇-
模仿式和轉化式(教師是教練或協助者)
重視基本能力和重視創造力
基本能力與轉化是結合,例如寫日記練習寫作,管理小商店學習計算。
技能表現、精熟學習、獲致理解
學徒制:大部分的學習是觀察性的,臨場情境化,最有效率的學習法、剝削
學校教育結合學徒制、博物館制
..............................
現代學校傳授三大類知識
1.記號知識
2.本行科學的概念
3.本行科學解說與推理的型態
學生人數多發明測驗,測驗是一種非現場化的測量
後設語言-用來分析語言的語言
麥克尼爾:一旦學校的組織以管理和控制為中心,教師和學生就更不把學校當成一回事,他們公式化的教與學,這種教與學傾向於最低的標準和最少的努力。
各地的學校都死抱著像標準答案妥協不放,而不願冒要求理解的風險。
學校教的科目越來越多。
學校辦學的方式與人學習發展的法則不符。
學生學習風格與學校教學方法不符
科學 迷思概念(早先的理解) 用克里斯多夫市的接觸解決
物理的迷思概念:學生會背公式但不會運用,原始概念沒有被檢視及改變,學校的教法無效。
生物的迷思概念:學習中不求甚解,產生誤解。
數學 單板的運算法則 學生必須探討相關的語意領域,數學教科書的語法跟小孩平時的語言不同,還有區域性的差別。
人文藝術 刻板想法(更自以為是的理解形式) 和簡化想法 學生須採取多重觀點的立場
...................
使學生產生理解
1.布魯姆知識份子圈
2.進步主義的創新做法
小學低年級採全班一起設計
中學有商店經營或家政課
到市區的機構實地參觀與邀請工人或專家來克堂演講或指導
標準是進步主義的關鍵,沒有標準會變成懶惰、放任、或無政府狀態。太過放任讓學生無所適從
學區教育系統-標準化,桑代克強調性向測驗
桑代克與杜威
進步主義用於家長關心子女教育的兒童成效最佳。
進步主義應該融入其他方法,要能針對心智不是那麼獨立的學生,缺乏自治力的學生,有明顯學習障礙的學生,與資賦優異的學生,提供更多不同的協助與輔導。越來越多的學生需要這種常被認為不符合進步主義輕鬆活潑氣氛的協助、輔導、模範與鞭策。
進步主義的另一弱點是忽略評量及相信學生有能力獨立理解。
蒙特梭利教室、高度發展教室、福祿貝爾、裴斯塔洛齊、光譜課程
因為週遭大人不看書,所以兒童無法體會為什麼要讀書。
全語言教學
整體數學-出去旅遊、為舞會買食物、量布
量毛衣、觀察影子
學徒制、活動設計、科技學校、兒童博物館,補單一教室及綜合教室之不足。
- Oct 20 Sat 2012 10:25
教學-超越教化的心靈
超越教化的心靈-追求理解的認知發展
笛卡兒 人生而有知 理性主義 知識天賦論
盧梭?與達爾文
英國經驗學派(學來的)洛克、休謨 。 康德-所有的經驗與所有的現象都必須被體會-範疇和基模都是人類內再潛能的一部份。
哲學家認為可以把知識硬塞進去
。。。。。
1840達爾文觀察長子的活動日誌,人類發展的活動歷程,物種進化理論。
1940-50史波克醫生設計保障兒童身體健康的養育方針。
蓋塞爾醫生發表兒童正常發展各階段的里程碑,按”年紀”敘述象徵發展的里程碑。
華生、史金納,行為主義或學習理論學派,行為是可訓練的,忽略愛、理念、理想、想像等。
1920皮亞傑
致力於兒童心智發展的觀察與解釋
“守恆”-相同的陶土被戳成不同形狀體積是否會相同?
兒童大致依相同的順序通過相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的知識會重組,一旦進入下一階段,前一階段會消除。
感覺動作期(嬰兒期)
前運思期
具體運思期
形式運思期
存疑:
1.發展是由一連串表徵與理解的質變所組成
2.發展的主要里程碑都環環相扣
3.皮亞傑相信自己的研究已經涵蓋了認知和智力的所有的範疇。偏重深入了解人類對數目觀念的意義(數目數量和算數關係)。
4.較大的小孩有較精密的了解形式,會連根拔除先前的了解方式。前一階段的想法只是潛入地下,並沒有消除。
新皮亞傑學派
資訊處理學派
姜斯基與生物學的觀點(天生的) 語言可以被學會。
馬克曼-語言天生。互斥原則,每個物品都只有一個名字。
寧伯格 語言為生物系統,位在左半腦。語言也有關鍵期。
魯瑞亞-大腦受傷案例。
羅辛-人類的辨識力
................................
維高斯基
布魯納
科爾
認知發展的兩項關鍵因素:1.文化器具和發明的影響2.其他世人的影響。
..................
詹姆斯-用"層出不窮且鬧哄哄的困惑"來形容幼兒對這個世界的經驗。
....................
皮爾斯-符號學(記號學家)
..........................
認知科學_"劇本的應用"
雷斯利-假想遊戲,後設表徵
.............................
錯誤信念_鉛筆巧克力
歐森兒童心靈發展階段4
列寧和耶穌會士_給我一個孩子讓我養到七歲,我就會擁有這個孩子的一輩子。
心靈、生命、自身兒童在意識裡保存著大量的腳本、簡化形象、模範、信念。(概念基模有時會矛盾)
美學標準、價值、性格、癖性。
1.康德、愛因斯坦節制條件
2.本體論節制條件
3.節制下的理論
4.優勢、傾向、風格
5.成長背景中的節制條件-兒童學齡前的所發展出來的各種偏差與節制條件與學校教學衝突或缺乏共通點,很難學會學校要教的東西。
七歲以前受文化、社會因素影響,非自然發展
u型曲線
孩子七歲左右,他的發展已經跟文化中的各種價值與目標完全結合。
...............
伊底帕斯情結
................
教育的目的是去修正兒童五-七歲前必然出現的各種迷思概念與簡化定型的人物形象,但教育也應保留幼年心靈的特色-冒險性、推廣生成的能力、善於靈活解題、不時發生的彈性與創造力。
佛洛伊德-童年的前五年中的經驗會對我們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日後所有發生的事件對他的反對都是徒勞的。
教育的選擇-模仿式和轉化式(教師是教練或協助者)
種是基本能力和重視創造力
基本能力與轉化是結合,例如寫日記練習寫作,管理小商店學習計算。
- Oct 18 Thu 2012 23:43
教學-佐藤學學習的革命
教學是教人
p54
p61活動式學習、協同式學習、反思式學習
p75
p85
日本教學觀摩檢討時老師們說的是看完學到什麼,而不是建言
同僚性 最好的顧問是同年級的老師
小組分組學習
先學再教 以學定教 教學相長
到達教學目標有多種教學法
- Oct 17 Wed 2012 00:58
班級經營2
在行為學派之前是佛洛伊德的分析心理學 1.潛意識 2,夢的解析 心理分析,看不到的心理困擾的部份。
SKINNER 跟佛洛伊德碰面後覺得分析個案後,問題仍然存在,把人當病人看,不符合他的期望。後來加入行為主義學派。
透過實驗、行為、可觀察的事件來改變行為。教育萬能說-華生。
理論:刺激反應
學習是刺激反應後的學習教作完成學習。行為塑造、型為改造。
最有效的是增強。正增強。
設計增強原理 SKINNER BOX
處罰給予痛苦,負增強是解除痛苦。兩者不同。也有學習的效果。
許多教師從B. F. Skinner的研究中獲得很
大的啟示,以增強原則和程序,做為控制並促進學生行為的一種手段
,進行其有效地班級經營,來教導他們的學生在教室裡的有效學習活
動
優點
簡單易於使用;其結果具立即效果。
可以調整大部份教師的意願去維持教室管理。
當學生獲得獎賞時,能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
對學生而言,行為的標準是獨特、一致和清晰的。
時間不會花費在討論教室規則和學生管理上。
對所有學生而言,行為塑造原則皆可適用。
實施程序已有很多研究與結果,可作為參考之用。
缺點:
行為塑造的結果不可能持久不變。
當獎賞到終點時,學生可能還沒表現可欲的行為。
學生不可能學會如何管理他們自己的行為。
對一些教師而言,這種方法似乎太像是行賄。
它忽視了家庭、社會及學校的影響力。
在民主社會裡使用太多的控制是不合於倫理的。
學生無法獲得釐清情緒、權衡輕重、抉擇的決定
及發展他們的知識。
班級經營的策略
認知心理學
進教室為了學習,最重要的是老師的教學效果。
班級帶得好學生學習效果自然好。
前置變相對後置變相的影響
處理資料用SPSS SASS
教學網頁 教育概論 16.教育專題研究
世界趨勢 台灣現狀 現場
人多、事雜、速度快
教室歷程的五大主題
探討學生如何發展和如何思考的問題?
探討教師如何影響學生的訊息處理問題?
探討教師如何描述及分析不同科目教材的學習?
探討學生間的個別差異如何影響教師的教學?
探討完整教室歷程的理想經營模式?
………………………….
開班會
正式流程每星期開
座位圍成一圈
老師不要主導
班會學口語表達及練習班會的進行
荷姆斯團體報 卡內基 培養21世紀的教師
用現場培 養 老師是最好的
學生來學校最重要的是學能力及能耐
發現童年的秘密
學習在學校完成,不用寫作業。
作業影響家庭氣氛及親子關係。
今天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失序的問題。
媽媽教作業。
老師教行為。
應該是家庭教行為,老師教功課。
果斷常規技巧
處罰會有風險
教室領導技巧
專家教師
校長走察
一週三次,一間三分鐘,一節課把全校走完。
校長
蒙特梭利-童年的秘密 1.從工作中發現小孩的專注手操作腦建構 2.從工作中發現小孩的興趣
校長是教學專家
課程轉換決定點
1.時間模式 準備活動發展活動總結
2.內容要素 引起動機 (說故事、遊戲) 操作練習 學習單都在學校完成
3.在教室學習
4.分享
班級環境健康與安全
拼圖
一分鐘有多長
你說我猜
猜成語的意思
食物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