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家長買美勞材料的麻煩,於是有了材料包的出現,本來是給孩子一張紙設計圖案,現在連圖案也印好了,孩子只剩下塗色和組裝,台灣的優勢就是創意,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但是如果讓家長準備一大堆用品,家長們也會很麻煩吧。


例如做釣魚遊戲,磁鐵很難買,迴紋針只要幾支,紙半張,所以由學校統一購買對家長來說比較方便,但現在廠商連魚都印好了,孩子只能學綁線、著色,無法自己設計魚的樣子,其實可以給孩子白紙,讓孩子自己設計海底生物,再黏上塑膠蓋子、迴紋針....等周邊找得到的材料,讓孩子是是哪些可以被磁鐵吸住,萬一都沒有不要勉強,迴紋針老師可以提供。


風車的部分孩子也組裝很久,這是組裝的訓練,如果自己裁紙,還可以做不同的嘗試,失敗也是一種學習,可以找原因做修正,兩者訓練的方向不同,都有學到東西。


 


美勞包半成品充斥,美勞教學乃自決於「環境」之外,與生活脫節。(郭
                 博州,2000,p.81)


http://www.ceag.kh.edu.tw/enews/enews0501/htm/art/art001.html


音樂課等同於「歌唱課」;而美術課幾乎等於「兒童畫和美勞包」


http://www.gges.tp.edu.tw/jiaowu/D1.htm


木盒記憶
(何至剛 桃園縣信義國小美勞老師)

生活的記憶,全部濃縮在小小的木盒裡!
將夢想放入木盒之中,收藏一輩子!

  現今國小的美勞課大量使用美勞材料包,望著小朋友手拿半成品,依樣畫葫蘆組裝,作品制式而僵化,缺乏感情和生命力,不禁懷念小時候自行收集各種材料,攪盡腦汁,想盡辦法克服材料的差異性,創造出一個個獨特而令人讚嘆的作品。
  因此我們在課程中,安排小朋友自行敲打組裝木盒,接著在沒有提供任何材料的情況之下,讓小朋友望著空空的木盒,挑戰自我,進行設計、發想和構思,然後從生活周遭收集一切可用的物品,打散、分解和重組,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木盒。經過上述課程的洗禮,小朋友的想像力往往出乎大人的意料之外,令人驚喜萬分,創意沒有邊界,惟一的限制似乎來自大人過度的干涉和指導。
  透過小小的一方木盒,我們可以窺見小朋友內心深處的想望,每一件作品都令我印象深刻!用考卷糊滿整個木盒空間,中間擺設一張散落各種文具和作業簿的書桌,小朋友躺在地上,抬頭仰望,空中懸掛著一排長短不一使用過的鉛筆,似乎正迎面襲來,當中蘊含的深意,令擁有相同經驗的小朋友不禁會心一笑。
  另外一位小朋友把碎紙機內的碎紙,全部倒入木盒,中間擺放一個鬧鐘,營造出生活一團糟的情境,令人拍案叫絕!其實生活在資料爆炸時代的小朋友,只要師長能適度的放手,支持和信任他們,憑藉著比我們這一代更勝一疇的影像駕馭能力,優秀的創意,天馬行空的想像,便能紛紛出籠喔!

更多作品在「思影藝術教育」
http://sfs.hyes.tyc.edu.tw/art/modules/myalbum/viewcat.php?cid=5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oea22 的頭像
    zoea22

    Zoe

    zoea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